李明骏,男,汉族,生于2002年8月,太阳集团城官网应用化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曾任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器乐队队长,多次组织参与校内外音乐节活动,演出包括五四文艺晚会、大艺团汇报演出、草地音乐节以及山东省大学生艺术节等。以学问立身、以德行养志,在求知之路上孜孜不倦、专注探索,先后荣获学校多项奖学金及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并顺利获得2024年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志在以科学知识报效社会,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书写青年担当。
一、深研笃行·躬耕化学之道
入学以来,始终将学业作为大学生活的首务,秉持“学而不厌、习而不倦”的态度,保持学术上的严谨和积极探索的态度。学术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连续三年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在化学课程中均分90分以上。课程学习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夯实,更重视将知识融入实验操作与课题研究,确保理论与实践并行互促。
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化学及材料科学的前沿文献,深入学习学科发展脉络,化学核心课程如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等均取得优异成绩。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本科阶段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躬行不辍·践履社会微行
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始终心怀社会责任,主动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家乡的志愿服务,多次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承担起了义务宣传、秩序维护等工作,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贡献力量。无论是参与日常社区活动,还是服务大型社会项目,始终坚守服务宗旨,发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志愿服务活动中与社区居民建立起深厚联系,尤其在繁忙的服务岗位上,表现出强大的责任心和应变能力。高强度的志愿服务期间,不畏艰辛,始终站在服务的最前线,确保了社区各项服务的顺利开展。通过社会实践,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并将这种服务精神内化为人生信条。
三、攻坚致远·精研科研之途
科研领域展现强烈的探索精神,积极加入课题组,协助导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承担横向课题研究,深入实践中积累科研经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理解了科研工作所需的严谨与耐心,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在本科期间,我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大二下学期,我加入了课题组,开始系统学习有机合成的基础科研技能。在初期阶段,我学习并掌握了有机合成中的基本操作,包括薄层色谱(TLC)检测、柱层析和打浆纯化等实验技术。在小试阶段,我遇到了反应失败的问题,经过反复排查,发现原因是溶剂二氧六环的变质和吸水导致的。我对溶剂进行了重蒸处理,成功恢复了反应的效果,并通过优化反应条件(例如调整pH值)进一步提高了产率。这段经历让我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和实验设计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后,我参与了课题组的一个基于碳氢键官能团化策略的多肽后期修饰项目。在项目中,我首先学习并理解了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基本概念,并与其他成员合作,合成了项目所需的胺化底物。我主要负责简单多肽底物的拓展工作,采用铜催化的氨基酸α位C-H胺化反应。在小试阶段,我通过多次实验验证了底物修饰的可行性,之后进行放大合成,并利用核磁共振等表征手段成功验证了结构的正确性。最终,我成功拓展了一个多肽分子的底物,进一步证明了该反应的广泛底物适用性。
作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负责人,我主持了题为“人工智能辅助结构新型环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的项目。在这一项目中,我初步了解了通过计算机模拟与计算设计出稳定性良好的肽支架的过程,并在序列中引入需要的功能性氨基酸。还包括新型环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并通过一种非常规的C-C成键方式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环肽
这些科研经历让我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实验技能,如Origin、Chemdraw、MestReNova等科研软件的使用,还培养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增强了我对未来科研生涯的向往。
科研工作中经历了多次失败,但始终保持科研热情。课题组中多次担任项目助理,协助进行项目总结和数据处理,实验室中学习现代实验技术及分析方法。科研经历不仅让在实验室中掌握了大量实验技能,更使科研中的责任与担当深入内心,为未来科研道路增添信心。
四、探赜索隐·探微问学于前
在即将到来的研究生阶段,希望在更为广阔的学术天地中继续追寻知识真理。科学研究之路充满挑战和未知,但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视之为成就自我的良机。渴望通过进一步的学术深造,将所学理论与前沿技术相结合,为科研生涯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科学研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时间的沉淀中逐步成长,唯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方能在化学与材料领域实现突破。
研究生阶段将继续深入学习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前沿方法,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期望在学术交流中拓宽视野,与更多领域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汲取不同学科的灵感与知识。这些努力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将科学研究造福社会、贡献祖国的内在动力。
五、砥砺心志·厚植涵养于道
大学四年,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学业、科研与社会实践的舞台上不断充实自我、磨练意志。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不断学习、砥砺前行,方能在未来的学术和社会责任中有所作为。大学教育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塑造出在未来科研和职业生涯中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时刻以科研学者的姿态要求自我,求知若渴、探求不止,对待每一项任务皆全力以赴。
未来期望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大学四年所获学术成就虽倍感欣慰,但仍需不断进步,以便在更广阔的学术和社会舞台上施展抱负。科研之路上,立志修身、笃行不怠,终能实现自身价值。